中心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商务合作
书法 | 国画 | 人物 | 山水 | 花鸟 | 水彩 | 版画 | 油画 | 篆刻 | 年画 | 剪纸 | 工艺 | 工笔 | 写意 | 古玩 | 玉器 | 紫砂 | 彩墨 | 丙烯 | 漆画 | 烙画 | 摄影 | 铁书 | 铂画 | 木刻 | 瓷板 | 微雕 | 水墨 | 水粉 | 钢笔 | 漫画 | 雕刻 | 帛画 | 雕塑 | 重彩 | 陶瓷 | 拓片 | 手掌火笔 | 金箔 | 印泥画 | 炭精画 | 铜雕 | 现代艺术 | 其他

山水画意境浅说
作者:陈士桂,查看该作者更多博文:更多博文  2016-01-15  评论(0)| 阅读(887)


山水画意境浅






陈士桂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  江苏淮安  22300






内容摘要:意境是山水画创作构思的核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基于画家良好的修养,作品的构图和笔墨则是意境赖以呈现的载体,鉴赏者在意境营造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 键 词:山水画  意境  感悟  笔墨  鉴赏






    山水画意境与时代生活、自然山川形貌和画家思想感情的个性特征是不可分割的。意境涉及作品的时代感,艺术水平、艺术风格的个性以及鉴赏者等等问题,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构思的核心,是画家赖以表达情意的媒介。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意境,是中国画在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它具有艺术形式的表层和艺术精神的内核。凡经得起时间长河的陶洗,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作品,总是那些充满激情,主题深、意境高,形式完美的作品。



    一、山水画意境的生发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感悟。



    清代方薰指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1]山水画意境来源于客观自然,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联想之结合,画家描绘的景物形象是实,引起人的联想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是虚实的结合。意境的构成离不开画家的形象思维的创造。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2]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历来被视为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生活对于画家犹如水对于鱼那样的重要。只有当画家一旦置身于千变万化自然之中,才有可能进入创作阶段。陈传席先生提出:“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物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4]意境的营造,要靠情的驱驶。画家在生活中只有对景物有了强烈的感情,才会鼓起想象的羽翼,只有胸有情思,注情入景,笔下才有韵致,才能创造充满“意境”的作品。



    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更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无情我有情。由此可见,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在山水画创作中,只有钟情于此,寄情于此,把大自然的真情,真实的感受转换成视觉语言,创造一种物我合一的即景即情。画家通过生活的感悟,景可以化为一种心境而拨动着画家的心灵,在“情”的驱使下而构成意境。



    二、山水画意境营造的基础是画家良好修养



    贾又福先生说:“艺术创造,人格因素第一”,“人格的高尚与否,决定着作品精神品味的高低,人能成为时代之先驱,画才能成为时代之导言。”[5]因此,良好的素质修养,是山水画意境营造的基础。修养学问的高低深浅,真正决定着艺术水平的高下。纵观古今,凡有成就之大家无不博学。在博学中,第一为品学。人品的高下取决于自身的修养。画家的人品和修养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也必然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有第一流的人品、学问、修养,才有第一流的作品。才有望达到山水画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高精神境界。



    董其昌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行路的目的,就是观察自然,身临其境的感悟自然的魅力。增加感性知识,意境在画中呈现,只有长期地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只有提高思想、道德、人品、境界的全面修养,开拓胸襟,方能超然物外,融万趣于神思,畅神于天地之外。



    三、山水画意境呈现的载体是构图与笔墨



    山水画意境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构图、笔墨。构图本身就是意境组成部分。新颖的艺术形式、技巧不仅有利于表达新的意境,而且它本身就能给人一种新鲜的美感,这是艺术形式相对独立性所决定的。山水画作品是艺术的真实存在,是艺术价值的真正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画家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山水画审美意境的具体呈现有一些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构图与笔墨两种形式因素构成的。



    1、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山水画构图不是对生活素材简单的拼凑,不是自然山水的再现,而是在画家“意”的指挥下对大千世界各种矛盾选择、陶冶、浓缩后的新生活。当山水画家面对山河大地时,他必定是有所得筛选融入自己的咫尺画面。郭熙说:“千里江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7]所以,客观物象虽然是意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但它仍受意境创造的主体——画家的支配。山水画创作构图必须对自然景物进行提炼剪载,取舍,并通过想象、联想、立意、组合、概括,去粗取精,强化夸张,取得和谐,富有情趣意味的组合,在形似之外,还要精神兼备主观意象和自然形态相结合,笔墨表现和色彩运用相交融。才能达到尽善尽美。在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阶段,画家别具匠心的构图能有效地营造意境。



    人贵直,文贵曲。诗歌重视言外意,音乐讲究弦外音,绘画则强调画外有画。山水画的“意境”经常表现在“欲露故藏”。清代沈宗骞对山水画提出“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如写帘于林端,则知其有酒家,作僧于路口,则识其有禅房。”[8]画家在构图中经常利用藏露虚实把画面画得虚无缥渺,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更能激起观者无限遐想。我们常常想起的“深山藏古寺”一画的构思之妙。画面上只一僧人于山下挑水,却令人想及深山中所藏之古寺,情景清幽,高人隐然。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深邃的意境。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9]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常常是营造审美意境无穷性的前提。而重视寓可想于可视,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意象。正是利用这种“似象非象”而使人们产生联想。我国古代山水画家很早就运用了这一方法来营造意境。如元代黄子久,张绢素于败墙,依迹勾勒山水人禽草木,使不确定的败壁痕迹具备了一定的确定性。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似是而非显心迹。”



    2、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对“笔墨”分别作了研究,提出了“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破、积、泼、焦、宿”的七字墨法,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形态最好的总结。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10]山水画中所说的用笔,主要是指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湿笔、侧笔、圆笔、中锋、逆锋等。用笔,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宋代郭若虚认为“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11]对用笔审美价值已十分重视。由于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如锥划沙”、“力透纸背”、“绵里缠针”、“屋漏痕”、“金锉刀”等等,欣赏者从线中感觉到的气质,既是表现对象的气质,也蕴涵着画家个人的气质。



    中国古代画论中还将笔法喻为“筋、骨”,是很形象的说法,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嫩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2]完美的笔墨应表现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山水画用墨方面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诸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中国画的墨法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笔与墨必须相互合作才能起作用。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有时以笔为主,有时以墨为主。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硬挺拔,缭绕宛转,柔和透逸,曲折顿挫,在于笔的作用,水墨淋漓,浓淡干湿,烘染托晕,烟云缥缈,在于墨的作用。黄宾虹认为“画之气韵出于笔墨”。[13]由此可见,笔墨是山水画的基本语言,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征,山水画通过笔墨既立形也表情达意。笔墨是山水画的真实存在,是艺术价值的真正载体,也是山水画审美意境赖以呈现的媒介。



    四、山水画意境的最终生成,有待于接受者的参与



    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和生成,不只在创作主体一方面就全部完成的,而是还有待于接受者(鉴赏者)这方面积极的审美投入才能最终完成。这是个双向观照,它受鉴赏者审美方式、心理因素制约。山水画意境要在鉴赏者通过艺术的“鉴赏”、“接受”活动而游心于境,才能最后完成。鉴赏者既使内聚于山水画作品中的审美体验重又复现,又使这一作品注入新的审美因素,从而形成灌注着新的生气和活力的艺术意境。所以,鉴赏者是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很容易被忽略的审美意境的构成者,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构思及艺术表达时,必须把鉴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积极进步的审美理想考虑在内,深刻理解创作与鉴赏的关系。艺术作品只有拥有了鉴赏者,它的价值才算得到真正的实现。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有生产就必有消费,而艺术上的消费就是鉴赏。创作和鉴赏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后者是鉴赏者透过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前者是对大量生活现象的浓缩提炼,是意境最终生成的先决条件,因而具有关键意义。后者是从艺术形象出发对普遍的社会内容的把握和联想,获得审美愉悦,丰富审美经验,提高思想情操并用新的审美需要反作用于前者。



    鉴赏者对艺术作品来说是审美主体。也是艺术作品的评判者、仲裁者。他在鉴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对艺术作品进行创造。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的体现也受鉴赏者——审美主体的限制和制约。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以一棵松树为例说明审美活动受审美主体的限制和制约。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是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考虑把它归到某科某类去,并从根茎树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色彩,弯曲的线条,不屈不挠的气概。



    鉴赏者由于身份、地位、经历、感受不一样,所以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对于一般的鉴赏群体来说,也存在鉴别能力与审美经验的差异性。艺术鉴赏不是对作品所规定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鉴赏者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形象记忆,面对同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对作品审美意境的构成起到了重构与生发作用,这种重构与生发,在某种程度上,鉴赏者是参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的,因此,也可以说,作品的审美意境是艺术家和艺术鉴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总之,山水画意境的生成与复观既有赖于艺术创作者的创造,也有赖于鉴赏者的重构与生发。意境的生命就存在于鉴赏者的体味之中,接受之中。所以说,鉴赏也是一种创造的参与。创造则是意境鉴赏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样,鉴赏者对艺术创造的参与也构成了艺术意境魅力的一部分。



    艺术审美的矛盾关系是复杂多变的,艺术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鉴赏者,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补充的,审美意境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它既来自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发现与选择,也来自艺术家对鉴赏者心理的分析与掌握。









参考文献:



    [1][]方薰 山静居画论[A].潘运告,清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66



    [2][]石涛  画语录[A]潘运告.清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



    [3][]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卷十  唐朝下 [A] 何志明  唐五代画论 [C]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46.



    [4]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 [A].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228.



    [5]贾又福 谈画篇 [A].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792



    [6][]董其昌  画旨 [A]. 明代画论 [C].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173.



    [7][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A]熊志庭.宋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8.24



    [8][]沈宗骞 芥舟学画编.[A].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 [C]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432.



    [9]齐白石  齐白石论画[A]李祥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齐白石[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



    [10][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A]熊志庭.宋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87.



    [11][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A].米田水 图画见闻志·画继 [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



    [12][]卫夫人  笔阵图 [A] 潘运告 汉魏六朝书画论 [C]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338.



[13]黄宾虹  自题山水[A] 周积寅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C]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388.









             本文原载《艺术百家》2007年第1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中国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